2020年台风造成农作物较大面积倒伏,在五常市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基地应用水肥优化技术的水稻取得了明显的抗倒伏效果。为了展示东北农业大学“定量水肥调控技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9月25日,我校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市举办田间观摩会和农民田间课堂,讲解抗倒伏技术。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黑龙江省科技厅、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五常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的领导专家,项目示范区农业主管部门及参与本项目示范的农户代表参加了活动。我校副校长邹德堂出席活动并讲话。
左侧为农户管理,右侧为优化管理
观摩会现场
在“定量水肥调控技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观摩现场,邹德堂表示,希望通过田间课堂的方式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科技含量,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同时让更多水稻种植户了解东农技术,为五常市水稻产业贡献东农技术和力量,让东农技术根植于龙凤山大地,根植于五常市。我校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基地是我校在乡村一线设立的第一个协同育人基地,同时更是发挥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的尝试。基地作为学校、学院和地方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载体,通过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协同推广,把东农好的成果直接落户五常市乃至黑龙江大地上。希望通过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五常市的务实合作,把东农成果更多的用于生产实践,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的水稻科技生产,水稻产业发展来助力,给水稻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校副校长邹德堂在观摩会上讲话
现场会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彭显龙教授主持。针对稻花香易倒伏,后期早衰、产量低、品质不稳这一突出问题,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李鹏飞现场培训了水肥管理技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硕士研究生王佳慧讲解了稻花香容易倒伏的原因。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彭显龙教授主持观摩会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李鹏飞、硕士研究生王佳慧为现场农户讲课
五常市龙凤山镇辉煌村支书李哲求表示,从刘元英教授为辉煌村提供“前氮后移”栽培技术开始,辉煌村便与东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和院校的交流,东农的老师和学生进入村子,指导村民及时发现病害,及时防治病害,提高了村民的栽培技术。让村里水稻的产量提高,村民收入提高。今年示范的“定量水肥调控技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技术效果显著,技术成熟,明年辉煌村将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
五常市龙凤山镇辉煌村支书李哲求(左)与彭显龙交流
彭显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三次台风,我校的技术经受住了考验。下一步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让更多地老百姓享受到东农技术的实惠。
彭显龙接受黑龙江电视台采访
现场会后,校地双方为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基地揭牌,揭牌仪式由五常市龙凤山镇书记刘义坤主持,五常市政府常委孙松宇,我校副校长邹德堂,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门万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樊丽娜分别在会上致词。
揭牌仪式现场
我校副校长邹德堂与五常市政府常委孙松宇代表校地双方为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基地揭牌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我校首个以协同育人命名的基地,是我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希望让我省农民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我们将把学生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达到了人才培养真正的目的,这将对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实现东农学子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宏伟愿景。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接受黑龙江电视台采访
据悉,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逐步推进,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东北农业大学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以及五常市龙凤山乡实现校、院、地共同协作,以生产问题为导向,指导研究生驻地开展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卡脖子”难题,建立研究、集成和示范“三位一体”的技术攻关模式,促进技术落地。
25日下午,与会领导专家前往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创新试验基地考察了几种抗倒伏品种的试验效果。
黑龙江省电视台采访了此次活动。
田间课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