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9月12日,由“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依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主办,中部综合试验站承办的“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秋季现场观摩会”在海伦市召开。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科教处处长郭绍权、海伦市副市长王宝峰、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长利、科技处处长焦光纯、农学院党委书记衣春生、大豆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龚振平,以及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长及主要成员,相关大豆加工企业、大豆种植大户及合作社等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部综合试验站大豆中部试验站站长王志华做现场引导。现场会由龚振平主持。
早8:30,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在海伦市德粮大酒店会议室召开阶段总结会议,由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焦光纯主持会议。
海伦市副市长王宝峰介绍有关情况
海伦市副市长王宝峰对海伦市黑土特色、农业气候条件、特色食用大豆等做了介绍,他代表海伦市政府感谢将海伦市纳入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海伦市将全力支持大豆产业体系的工作,希望今后加强双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科教处处长郭绍权在会上讲话
郭绍权代表省农委科教处在会上讲话,他结合我省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大豆产业体系协同创新的一些思考,提出了我省大豆产业发展方向,第一,打绿色牌,突出发展食用大豆。第二,在高产增效、节本增效上下功夫。第三,破解大豆种植与加工脱节、产量不足与销售困难并存问题。体系创新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协同创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体系内的各单位、各位专家集体奋力拼搏的结果。并对大豆产业体系今后的工作提几点建议:一是体系任务一定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二是要加快成果转化。三是要培育典型。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五是注意数据的统计与积累。六是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我校副校长张长利在会上讲话
张长利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依托单位代表讲话,感谢省农委对东北农业大学的重视和信任,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委托给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建设。并郑重承诺,按省农委的组织要求,由东北农业大学牵头,组织省农科院、八一农垦大学、省绿色食品研究院、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大豆主产区农技推广部门、大豆加工企业的专家,实施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全省优势技术力量,与参加单位通力配合,本着开放、协同创新,将其建设好。
我校农学院龚振平教授介绍有关情况
龚振平教授对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框架组成、专家岗位设置、任务分解等做了详细介绍,并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以汇报。体系设置了攻关试验室6个,岗位专家15名。分别是大豆育种技术,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豆深加工技术,大豆产品质量监测,大豆产业经济决策与预警等攻关试验室。设置综合试验站6个,站长6名。分别是大豆食品加工综合试验站,北部大豆综合试验站,中部大豆综合试验站,东部大豆综合试验站,南部大豆综合试验站,大豆生物有机肥综合实验站。项目实施中,围绕大豆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与“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的产业发展模式紧密结合,构建“大学+公司+农户(农场)模式”,促进成果转化。东北农业大学育成的高蛋白大豆“东农豆252”,适合于大豆食品加工需要,由黑龙江普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订单收购,构建了“大学+公司+农户(农场)”订单模式。2017年在宾县建立了万亩繁育基地,八五一一农场建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 而且该品种得到陆省长的批示:好品种向市场上推,用市场找机准、手段推,用公司方式推。 高蛋白大豆黑农48,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黑河43面积400万亩以上。 以 “东农豆252”、“黑农48”高蛋白大豆品种和“绥无腥2号” 特色专用大豆品种的推广种植为基础,配套研发了大豆蛋白酶法制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建立了“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农户+食品企业”的产业化模式;集成组装了大豆-玉米轮作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在大豆主产区进行了试验示范;重点推广了大豆“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辐射带动面积400万亩以上,预计增加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10余万户,户均增加经济效益800元。
与会人员在实地现场考察观摩
会后,由中部综合试验站站长、海伦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志华引领与会代表考察观摩了大豆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长廊、大豆品种展示田、大豆玉米轮作少耕技术模式示范田、大豆高产示范田。王主任介绍,试验站依托体系提供的垄沟覆盖秸秆交替深松少耕技术模式,开展的示范工作,这一科技成果解决了传统播种机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难以播种作业的问题,为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现场观摩会受到了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
龚振平教授接受黑龙江电视台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