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时代楷模黄大年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黄大年的精神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与深沉的思考。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坚守和信仰显得尤为珍贵。黄大年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唤醒了这个时代对共同价值的认知。向黄大年学习,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价值表达。东农从不缺少“黄大年式”的好教师。行走在东农校园,许振英、王金陵、骆承庠……这一尊尊雕像和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沉淀了东农人的精神内核,形成了东农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学校又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东农人,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或立足三尺讲台、言传身教;或勇攀科技高峰,矢志不渝。他们用一颗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他们对教育、对学生、对科研的信念,他们用行动传承并丰富了东农精神的内涵。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东北网、《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三家媒体对我校近年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在校园网、校报、官微等媒体平台推出“学习黄大年 东农有榜样”专栏。以期通过这些新时期东农的榜样来不断凝聚、继承和发扬东农精神,希望通过榜样之光,照亮东农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也激发出全体东农人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庆山
中国人对于大豆有着独有的爱好,我们会将它磨制成浆作为饮品,会将它酿制成酱作为佐料,也会将它压榨成油作为食材。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上优质的大豆却长期被美国所垄断,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优质大豆,东北农业大学陈庆山则一头扎进了大豆种子的改良中,实现了中国有好豆的夙愿。
用科技创造中国好大豆
大豆品种的好坏,主要是通过大豆本身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来进行衡量的。早在1992年,东北农业大学便研发出了东农42大豆品种,该品种具有粒大、高蛋白等优质品质及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先后两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是当时国内能够对外出口创汇的主要大豆品种之一,但是随着许多“山寨东农42”的出现,东农42品种积攒下来的信誉和品牌消失殆尽。为了改变这一忧心的状况,放弃了留学攻读博士后而回校成为了第一批引进人才的陈庆山毅然决然的接过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大豆育种一直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分子育种理论和功能标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2001年回到东农时,我就下决心要突破它。”陈庆山创新地利用分子育种理论和功能标记来进行大豆的育种研究,为解决育种和分子技术的结合,提出了分子育种理论,并编制了一系列软件作为分子育种的支持系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庆山的不断钻研下,东农42品种的改良版终于问世,这些品种不仅油分含量与美国的进口大豆持平,达到了20%至21%,蛋白质含量更是高出了3到4个百分点,达到了42%至43%。除此之外,改良后的品种还具有了粒大、加工特性好以及亩产高等特点,成为了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种植户追慕的品种,成为了相应国家政策、振兴龙江乃至中国大豆的代表性品牌。
扎根黑土书写大豆产业
随着改良品种的成功,陈庆山教授却没有停下自己科研的脚步,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新品种进行推广,同时也为了收集在推广中发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陈庆山教授更是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好的品种需要实践来证明,实践中的问题能够帮助大豆成为更好的品种。”陈庆山说。他广泛深入农村、农民中间,指导带动一方百姓更新观念、掌握技术、兴农致富,不只传授先讲技术,更传播大豆产业发展理念,深得百姓和地方的欢迎与认可。这项工作,一直得到陆昊省长的关注,2016年11月10日,陆省长做出重要批示“好品种要向市场上推,用市场化机制、手段推,用公司方式推”。
几年来,在大豆的推广过程中,陈庆山的足迹遍及东北三省,到了黑龙江省的各个主要市县。东农豆252在2016年示范推广面积2万亩,2017年示范推广面积14万亩。2017年黑龙江省有47个区域种植了东农豆252,其中万亩以上有5个,千亩以上的示范区域有30多个市县。2018年推广面积达到了50万亩以上。系列品种已经覆盖了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在俄罗斯已经有几千亩的示范面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部育成的24个大豆品种审定至今累计种植2266.93万亩,合计经济效益180.72亿元,新增社会效益17.52亿元。
良好的种植反馈、出色的经济效益都在证明新品种大豆已经愈发成熟,但是陈庆山却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那就是如何利用科研的优势,通过产业发展的模式让好的大豆品种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为此,陈庆山以两个优质大豆品种作价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黑龙江普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在宾县成立黑龙江普兰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供销集团绥化的天泽公司联合成立黑龙江东普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与先正达,中化集团、桂林集琦等多家企业联合,实现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与一体,打造了全封闭的大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产业化的运营模式让大豆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品种的大豆色泽良好,成品率高,赢得了大豆加工企业的一致赞誉。品种推广也得到了各级媒体宣传报道。2017年4月和11月,CCTV2中央财经两次报道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东农豆的比较效益。2017年10月30日,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报道东农豆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黑龙江省部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
传承师道培育更多青年“良种”
在科研和事业上取得双丰收的陈庆山没有忘记一个老师的职责,更没有忘记自己的成绩也是在恩师的帮助下取得的。他常说:“一日为师、生生不忘。”面对自己的成就,他总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学人、师者,便始终以尊师爱生的言行默默地感动着身边的人。
因为术业优秀,他赢得了许多大豆界前辈的喜爱和欣赏,每一次为前辈祝寿时,他都会才情满溢地为老师们用心写下一篇专属的原创诗文,用最特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诚挚祝福。每次到北京,不管有多么繁多的事务,他都要去拜望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陈受宜。而对于自己的育种引领者,陈庆山更是全心回报着吴宗璞教授、高凤兰教授的恩深义重。他为了完成几代老先生振兴大豆产业的心愿,成立普兰公司,公司的名称就取两位教授名字中尾字之音,一是表达感恩,同时更是一种传承的信念。为了改善吴宗璞教授的生活条件,公司成立不到一年,陈庆山和大家协商,拿出95万为老师购买了住房。
在陈庆山心里,对师辈最好的报答,就是把从先生们身上获得的教益、感悟和知识,一点一滴、一丝不苟的传承下去,传播四方。为此,他用尽心力在自己的学生们身上。他常说,“教书容易育人难。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培养品行优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就应该淡泊功名、重视提高自身知识含量和人格修养”。多年来,他始终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不断开阔视野、改进授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他先后承担博、硕士和本科生课程20门,每一门课都精心准备,认真授课,深受学生好评。一些研究生课程有农学院,园艺学院,资环学院,生命学院多个相关学院的学生选课,听课学生多达百人,所带学生学士学位获得率100%,考研率最高达40%,就业率98%以上。他还曾先后被授予“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坛优秀论文指导奖”。
陈庆山始终认为,要做好教书育人,就要以爱为前提、情驻心里。只要做到“理解”二字,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一直以来陈庆山都会为带过的毕业生建立一份档案,其中收录他们学习期间的实验记录本、研究数据光盘、论文、照片和对母校的寄语。他还会为每一位毕业生量身打造一首诗,这一首首诗包含了自己对学生的祝福、勉励、期待和牵挂!因为心中有爱有情,所以陈庆山总是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原动力,让孩子们发挥出自身创造的灵感和内在的潜力,进而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庆山教授是大豆种子改良专家。种子是传承的源头、亦是收获的希望。而种子精神恰是陈庆山一路走来潜心教研、敬业登攀的生动写照,更是他执着不悔、用成果润泽龙江,用精神感召师生的坚定志向。在干事创业的途中他坚守初心,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他无私奉献,在涵养人才的道上甘当人梯,他用无限的爱与忠诚,书写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逐梦时代的辉煌篇章。